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破局?看“十四五”河南制造“蝶变”之路
“经过‘十三五’的发展,我省已经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大省,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1.65万亿元,稳居全国第五位、中西部地区第一位。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、厅长朱鸣介绍,但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大而不优、大而不新、大而不强等突出问题。“十四五”河南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破局?目标:涵盖实力、结构、创新、品牌、融合、绿色六大能级提升朱鸣介绍,河南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,正处于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的提升期,从制造业大省向先进制造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期,这些既是我省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,也是编制好实施好规划的立足点。《规划》在战略任务和目标导向上强调了“十大战略”和“项目为王”,提出了综合实力更强、产业结构更优、创新能级更高、质量品牌更好、融合赋能更广、绿色含量更足的发展目标。
布局:细化8个传统产业、7个新兴产业、6个未来产业全省布局《规划》以前瞻30年格局视野为站位,构建产业新体系。重点是▼
提质发展钢铁、有色金属、建材、化工、装备、汽车、食品、轻纺等8个传统产业;
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等7个新兴产业;
谋篇布局氢能与储能、量子信息、类脑智能、未来网络、生命健康、前沿新材料等6个未来产业。
建成以未来产业为先导,以新兴产业为支撑,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体系。
同时,根据各地产业基础与发展实际,在专栏中明确了每个重点产业要建设的主要集群和基地,细化了产业在全省的布局。
《规划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,提出“九高”新任务▼
一是攻坚技术新前沿,建设高能级创新生态体系,重点是培育一流创新主体、建设一流创新平台、集聚一流创新人才、促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和推动产业基础再造;
二是提速数字化转型,建设高赋能智能制造体系,重点是加快数字化转型、深化智能化改造、推动“企业上云上平台”和布局数字新基建;
三是培育跨界新业态,建设高耦合两业融合体系,重点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;
四是提升产业链水平,建设高质量群链共生体系,重点是培育高能级制造业集群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提高产业安全水平;
五是打造成长性雁阵,建设高融通企业发展体系,重点是做优做强头雁企业、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大力发展优质制造;
六是做强开发区载体,建设高水平产业平台体系,重点是做强开发区制造业主导产业、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功能和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;
七是深化制度型开放,建设高层次开放合作体系,重点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、引导优势产业走出去和打造开放载体平台;
八是聚焦低碳化发展,建设高覆盖绿色制造体系,重点是发展绿色制造、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、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强化工业污染治理;
九是引导差异化布局,建设高协同区域发展体系,重点是突出“一带主副”引领、推进“四区协同”支撑和注重“多点联动”发力。
同时,配套实施创新引领、数字赋能、两业融合、集群强链、企业培育、园区提质、开放招商、绿色低碳和布局优化等9个专项,谋实了“九高”任务的具体目标。
推动:共征集574个“十四五”制造业重大项目总投资10057.1亿元朱鸣介绍,为推动规划落实,强化项目支撑,按照项目投资额5亿元以上和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标准,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征集了一批“十四五”制造业重大项目,共计574个,计划总投资10057.1亿元。同时,在要素保障方面,重点保障用地、金融、数据等方面的要素支持,强化企业服务,深入推进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,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
已批复!河南全省开发区整合为184个 6月底前完成改制
全省开发区整合为184个 基本实现“一县一省级开发区”全省开发区由288个整合为184个,减少104个。从结构看,先进制造业开发区165个,占89.7%,现代服务业开发区19个,占10.3%。从分布看,县(市)管理的开发区102个,基本实现“一县一省级开发区”,省辖市本级管理的38个,市辖区管理的44个。从类型看,国家级开发区16个,其中高新区7个、经开区9个。目前,我省开发区改制正稳步推进。印发实施《关于推进开发区“三化三制”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优化管理机构设置、剥离社会管理职能、组建开发区运营公司等举措,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,近期将印发实施。同时,选择31家不同类型的开发区作为“三化三制”改革试点。下一步,在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方面,将坚持专业化、市场化、国际化改革方向,推行“管委会+公司”模式和领导班子任期制、员工全员聘任制、工资绩效薪酬制,按照《指导意见》要求,力争3月底前完成试点开发区改制,6月底前完成全省开发区改制。
头雁企业最高补助2000万、“专精特新”最高补助500万
发展壮大优质企业,积极发挥头雁效应。抓住头雁企业这一产业链关键主体,大力支持头雁企业重点技改项目,对其设备、软件实际投资的30%给予补助,最高可达2000万元。对经省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雁企业及传统优势产业头雁企业,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一定规模分别给予一定奖励,支持头雁企业上台阶,推动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的头雁企业,为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强支撑。强力打造“专精特新”,锻造补链强链生力军。积极推荐我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争取中央资金支持,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省财政还将在有效期内每年按照不超过设备、软件实际投资的30%给予后补助,最高可达500万元。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,为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提供更好服务。通过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中小企业,与头雁企业协同创新、协作配套,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,促进形成大企业“顶天立地”、小企业“铺天盖地”的发展格局。